失溫

4-1-1. 概論

人的核心體溫降到攝氏35度以下定義為失溫。

核心體溫意思是人體中心部的溫度,醫院裡可以經鼻胃管放入電子溫度感測器於食道內,監測核心體溫。正常核心體溫大約攝氏37.2~37.7度。體表溫度比核心低,但溫度與核心體溫等高的部分佔身體多少比例則因情況而定。

人體血管大多動靜脈走在一起,當體表層溫度低,動脈血從核心部往體表流時,熱量會傳導給靜脈,由靜脈血帶回核心部。這機轉可維持核心體溫高於體表溫度。

在野外,懷疑中暑或熱衰竭時,可測量肛溫代表核心體溫;失溫時肛溫則不能代表。實際上,失溫時在野外不太可能測量核心體溫。

野外失溫不只發生於寒冷或風雨的天氣,即使在台灣的晴朗夏日也可以在溪水或湖水中失溫。人裸體浸泡於水中休息時,產熱與散失熱可達成平衡的水溫是攝氏33度(空氣中則為28度)。實際上25度以下的水溫就可以發生浸泡失溫。

水溫偏低不只有失溫危險,還會增加溺水機會。皮膚突然接觸冷水時會經神經反射引起呼吸急促、大大降低在水中維持閉氣的能力(閉氣時間從空氣中的60秒縮短為冷水中的15-25秒)、造成恐慌。失溫使游泳能力喪失更直接導致溺水。

空氣雖是不良熱導體,但即使在無風狀態,冷空氣在溫暖的體表附近也產生微弱對流,對流加速了熱的交換。風是加強的對流。每小時32公里的風速使得攝氏零上4度的氣溫感覺就像無風時的零下7度。這是風寒效應。風還加速體表的蒸發,一克水分從皮膚蒸發帶走約0.58卡,潮濕的體表更加強了風寒效應。

浸泡冷水尤其流動的冷水時,身體喪失熱量之快速比風寒效應更可怕。使一毫升空氣上升一度只需萬分之2.9卡的熱量;相較之下,使一毫升的水上升攝氏一度需要一卡。另外,熱傳導係數方面,水是空氣的25倍。

失溫程度有兩種分法。三分法:輕度、中度、重度,以攝氏32、26度為界;或二分法:輕度、重度,以32度為界。二分法較實際。依核心體溫程度特點如下:

───────────────────────

36.0 增加肌肉緊張度與新陳代謝率。

35.0 顫抖達到最大。思考速度變慢。

34.0 失憶、說話口齒不清、判斷力差、違反常識的行為、呼吸加速、心跳先加速後變慢。

33.0 步態不穩、感情呆滯、呼吸先加速後變慢、冷利尿效應。

32.0 木僵。

31.0 停止顫抖。血壓難以測量。

30.0 心律不整。

29.0 更深度昏迷、心跳呼吸慢、瞳孔放大。

28.0 心臟容易受刺激就發生致命的心室顫動。

27.0 肢體動作或反射消失(看起來很像死亡)。

18.0 心跳停止

16.0 最低溫成人意外失溫存活紀錄

15.2 最低溫嬰兒意外失溫存活紀錄

9.0 最低溫治療性失溫存活紀錄

────────────────────────

在野外無法正確測量核心體溫,只能從症狀判斷。

早期發現失溫及早處理當然最好,除了顫抖外,想睡、口齒不清、智力失常、異常行為、感情呆滯都是重要線索。

冷利尿效應可能因週邊血管收縮加上腎小管機能障礙引起,尿量可以增加至平常的數倍,若有喝酒則更加倍。

嚴重失溫雖然死亡率高,但低體溫並不能用來判斷死亡,即使心跳已經停止也不能放棄,除非已經加溫到正常體溫仍然挽救無效。

4-1-2. 野外的失溫處理

4-1-2-1. 輕度失溫

輕度失溫者必須立即停止行進,進入可以擋風雨的避難所。理想上,除去濕衣褲,換上乾的,或裹上睡袋。
如果沒有乾衣服或睡袋,濕衣服擰乾後再穿上,外面再包裹隔熱或防水材質的物品例如睡墊或雨衣。
鋁箔睡墊包在最外層(鋁箔向內)還可以減少輻射散熱。儘可能防止任何進一步喪失熱量。
頭部散熱最多,應該盡量包裹覆蓋,但眼口鼻要露出。可以喝些加糖熱飲,但絕不可喝酒,也不要搓揉皮膚或烤火。
飲酒或搓揉皮膚或烤火使得體表層血管擴張,本來儲藏在身體核心部的熱量有可能會經由增加的血流散失到體表層,
使得核心體溫更下降,或造成心肌溫度不穩定而心律不整。周邊血管擴張也可能造成相對血容量不足而休克。
另外,體表加溫可能使得顫抖停止,因為顫抖反應是經由體表冷感受器引起的神經反射;
顫抖停止的壞處是主要產熱機制停止,可能導致更失溫,好處是耗氧量降低。若有溫水瓶或暖暖包可以放在頸部、腋窩或鼠鼷部,
這些地方有大血管,可經靜脈把熱量帶進核心部,但應注意避免燙傷。用溫暖人體在同一睡袋內加溫也是辦法。
全身浸泡於攝氏40-42度溫水的方法仍有人使用,但除了前述危險爭議外,此法絕不可用於昏迷患者,而且野外也不易有如此設備。

若有設備,可以吸入加溫潮濕的水氣或氧氣,這至少可防止從呼吸散失熱量,且從核心加溫。若打靜脈點滴,必須先將注射液加溫。

多數輕度失溫者可以藉由防止熱量進一步散失的方法慢慢復原。主動加溫則可加速復原。

4-1-2-2. 嚴重失溫(攝氏32度以下)

失溫的心臟容易因輕微物理刺激就發生致命的心室顫動,因此在搬動病患或幫病患剪除濕衣服時都應該動作輕柔,
甚至救護車後送時也不應鳴警笛。除去身上的濕衣服的方法最好是讓病人俯臥臉朝一側,用剪刀從背後剪開。
嚴重失溫時可能肢體僵硬,濕衣服用脫的不容易。因為嚴重失溫者之自主神經功能不良,
在任何時候都應該讓病患維持頭腳等高全身水平姿態,否則突然姿態性血壓降低可導致突然心室顫動而死亡。
心臟溫度在28度以下時,用電擊來治療心室顫動並不能發揮效果。

必須極盡所有可能防止任何一點一滴的熱量進一步喪失,包括:傳導、對流、輻射、蒸發、呼吸。
身體與地面間必須有足夠厚的熱絕緣物墊著。讓病患進入睡袋中,用乾燥衣物甚至報紙包裹身體,
但必須留下能評估呼吸心跳的管道,並讓呼吸道暢通。睡袋外用防水材料包裹以防止蒸發。鋁箔材料可減少輻射散熱。
防止熱量進一步喪失的方法可稱做「被動加溫」。

呼吸心跳可能很慢,不易發現,但仍應仔細偵測是否有心跳脈搏。如果完全沒有生命徵象,應該給予心肺復甦術,
後送過程也是如此,且不可輕言放棄,即使因搬運過程有暫時中斷也應儘可能繼續,直到抵達醫院。
曾有體外心臟按摩6.5小時後救活的例子。如果還有心跳則不應給予心臟按摩。

若有外傷骨折應予固定。

所有嚴重失溫者都應該儘可能給予主動加溫,包括核心加溫與體外加溫,不過在野外這相當受限。

若可能應同時給予加溫至攝氏37-41度的靜脈輸液,一開始先給含葡萄糖的生理食鹽水250-500cc,
後續的輸液則應依照臨床評估而定,輸液不足可能造成血壓過低與心律不整,輸液過多則導致肺水腫。
靜脈輸液應避免使用含乳酸的製劑(例如 Ringer’s lactate),因為低溫的肝臟無法代謝乳酸。若可能應該給予氧氣,
而且最好經過加溫的氧氣。失溫常伴有缺氧,一方面因為肺部病變與呼吸換氣減少,
一方面因為血紅素釋放氧給組織的能力降低,還有因為血液循環不足。氧氣治療也有助於心律的穩定。

體外加溫應該侷限在軀幹部分,以免肢體血管擴張反而使核心體溫更下降或造成低血容量休克。
可加溫在頸部、腋窩或鼠鼷部,如同前述。

核心加溫可使用加溫霧氣或氧氣,有這樣的可攜式輕便(重約2kg)設備可以買到:商品名叫Res-Q-Air,
見網頁 http://www.hypothermia.org/。

所有的嚴重失溫都應該儘快後送到醫院。
野外的主動加溫治療不應耽擱後送作業,但在後送前做好被動加溫則是必須的。

4-1-3 野外失溫的預防

認識潛在有失溫危險的狀況或環境是預防的第一步。在山區被雨淋濕衣服不管是高還是低海拔、冬天還是夏天,
都是冒險的行為。充分準備的保暖衣物包括帽子不可少。溯溪活動尤其是失溫的高危險項目;
長時間的深水浸泡常發生於等候前導的攻擊手努力攀登瀑布時,或嘗試逆流泳渡狹潭時;
身上確保繩被前後兩端固定時若落水會在水中動彈不得,而有溺斃或失溫之虞。
在高山湖泊游泳更是危險舉動,台灣三叉山的嘉明湖曾有溺水事件,可能與失溫有關。
過度勞累,同時熱量攝取不足也促使失溫容易發生。寒冷又刮風的天氣,不能小覷風寒效應,
應視情況考慮停止山區的行進。防水透氣材質的連帽外套與長褲可在雨天防止衣服汗濕,
而且比不透氣雨衣增加穿上防雨的意願,潛在的有減少失溫機會的功效。顫抖剛發生時還未到失溫程度,
這時候就應該趕緊離開冷水、躲避寒風、除去身上的濕衣物、加強保暖衣帽。有潛在失溫危險的野外活動都必須結伴同行,
因為失溫一旦發生,即使是輕度,也會影響思考判斷能力,而可能無法自行發現,這時候需要由其他隊員來發覺以及早處理。
重大創傷發生時容易伴隨失溫而被忽略,這應該注意。